長期以來,由于我國教育重理論輕實踐,而理工科院校則是為培養學術型和工程型人才服務的,致使學術型工程型人才與技術型人才中間出現斷層,目前社會急需大批能將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物質產品和現實生產、服務的技術型人才。目前流行的 “產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又能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是院校與企業(社會)雙贏的模式之一。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的結合,校企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實現教育及企業管理現代化、促進生產力發展、加快企業自有人才的學歷教育,使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由此可見,產學結合是促進科技、經濟及企業發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辦好職業教育、促進合作企業活力,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
校企結合的方式方法很多。就辦學形式說,有企業辦職校、職校辦企業、“定單教育”、職校與企業聯合辦學、職業教育集團化等等。就師資隊伍建設而言,有聘請“企事業單位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員到職業學校擔任兼職教師”,職校教師到企業“社會實踐”、蹲點調查。就教學而言,最常見的是“請進來,走出去”等等。不同的方式,各有所長,重要的是因“地”制宜,重在“結合”。因“地”制宜,即根據學校條件、專業要求來決定校企結合形式。目前,最佳的方式是院校與企業進行“產、學、研”的合作。
產、學、研結合是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院校和科研機構所擁有的智力資源決定了它們適合開展科學研究和結合產業升級中的關鍵技術進行攻關。而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即投入主體、研究主體、利益分配主體和風險責任承擔主體。而各行為主體之間的聯系以利益共享來締結。
產、學、研結合是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重要形式,可推動企業的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智力”資源通過合作流向企業,與企業的生產制造技術相結合,實現技術的新組合;通過科技人員之間、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市場營銷人員及生產工人之間的互相溝通與交流,實現了人才的新組合;產學研各方面掌握的各種信息包括最新科技動態、新技術研制和新產品生產過程、生產供需和政策法規信息,通過產學研的結合匯集在一起,實現了信息的有效組合與綜合利用;產學研各方共同建立的新經濟技術實體,為知識與技術創新提供了新的組織資源,提高了企業組織的整體有效性,保證了創新所需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的穩定供給和有效組合。這種互相需求、互相依賴的關系是產學研相結合關系能夠維持的基礎。大量的實踐有明:產學研結合是生產要素進行新組合的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企業的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過程。企業通過與院?;蚩蒲袡C構的結合,實現生產要素新組合與互補,獲得經濟效益,自身的技術水平也得到提高。反過來,企業技術水平提高也促使院校和科研機構進一步提高科技水平,進行新一輪知識創新,吸收企業繼續合作。
充分發揮企業的信息優勢,包括市場需求信息、實用技術信息等等。企業能不能及時提供這些信息,學校能不能充分重視和利用這些信息,這是能否真誠
合作、實質性合作的前提。因為如上所述,職業能力最重要的還在于獲取市場信息、根據市場需求和科技進步調整生產結構和產品技術性能的創新能力。只有雙方都注意充分發揮企業的信息優勢,并以此來確定或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培養目標,才有可能培養出真正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強技能的人才。這樣的結合才有積極意義和實用價值。
充分發揮企業的技術優勢。企業聚集著一大批生產、服務第一線的實用型技術人才,市場需求,新工藝、新技術,正是通過他們聰明的大腦、靈巧的雙手才轉化為新產品。學校能不能全心全意地依靠他們,企業能不能全心全意地讓他們為學生傳幫帶,這是學生能不能切實提高職業能力的關鍵,也是衡量校企合作成敗的一個重要指標。
充分發揮企業設施設備的優勢。學校能不能、企業愿不愿以生產車間(場地、設施、設備)作為學生的實習基地,不僅是作為學生畢業前的綜合實習基地,更重要的是作為經常性的實踐教學基地,這是學生能否有效地提高職業能力的重要條件。因為讓學生每隔一段時間到生產、服務第一線去,接受企業管理,在實際生產崗位上接受老師傅手把手的教,和企業員工同勞動、同生活,可以切身體驗嚴格的生產紀律、一絲不茍的技術要求,感受勞動的艱辛、協作的價值和成功的快樂,這不僅能為學生直接了解具體生產崗位的技術要求,提高職業能力,為畢業與就業接軌,上崗即頂崗工作奠定基礎,而且對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觀念、良好的職業道德、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以及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和堅定樂觀的生活態度都有極大的幫助。地質行業又是理論與實踐性非常強的行業,地質實習基地的建立作用將是不言而喻的。
實踐證明,企業與院校進行校企合作并回報社會,這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公益事業,是貫徹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有益實踐和重要舉措。從學院角度,希望以產學研合作關系為紐帶,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在產學研結合上取得突破并實現學校與用人單位的合作“雙贏”。今后除了實習基地建設等“初級層面”的合作關系外,將逐步推廣到合作建設專業實驗室,合作改革現有人才培養模式,合作建立教育基金等其它合作形式,促進院校及企業加速生長。